首页 > 管理 > 问答 > 管理知识 > 阿里巴巴hrg是什么职位,阿里巴巴职位有哪些

阿里巴巴hrg是什么职位,阿里巴巴职位有哪些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7 07:21:48 编辑:管理经验 手机版

1,阿里巴巴职位有哪些

电子商务人员 设计人员 程序 管理人员 行政 会计 等

阿里巴巴职位有哪些

2,hrg和hr有什么区别

1、职责不同 人事专员是指执行并完善公司的人事制度与招聘计划,员工培训与发展规划,绩效评估,员工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障福利等方面的专业从业人员。 传统人事一般是和行政部做相类似的工作,比如招聘,培训,职员的考核,职员的薪酬,职员调动等。现代人力资源,主要通过六大模块实现企业管理。 2、工作范围不同 当企业因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做出战略调整时,优秀的HR可以对此很快做出反应。从组织架构、部门分工到薪酬绩效,HR可以迅速调整,最快满足企业战略转变的新需求,做到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全新整合。 同时,拥有出色调整力的HR,也具备了长远的眼光,他们能够及时看到企业面临的潜在危机,并且及时地调整人力资源政策和战略,帮助企业避免损失。 人事专员执行并完善公司的人事制度与计划,培训与发展,绩效评估,员工社会保障福利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组织并协助各部门进行招聘、培训和绩效考核等工作;执行并完善员工入职、转正、异动、离职等相关政策及流程。 3、要求不同 人事专员要具有良好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具有亲和力和服务意识,沟通领悟能力强;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及相关人事管理软件。 与其他岗位不同,亲和力是企业HR一项重要能力,作为“维系”和“鼓动”员工关系的职位,HR要时刻让员工感到亲切感。让员工没有距离的与自己倾诉心声、表达对公司的真实想法、提出合理建议,这对HR自身工作开展和企业发展来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 搜狗百科-HR 搜狗百科-人事专员
hrg hr :人事专员-人力资源(应该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人事助理一类的职位)hrg:人事专员hr:人力资源
hrg:人事专员HR:人力资源. 1/人事专员是指执行并完善公司的人事制度与招聘计划,员工培训与发展规划,绩效评估,员工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障福利等方面的专业从业人员。 2、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 ,简称HR)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或者表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减去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后的人口。人力资源也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狭义讲就是企事业单位独立的经营团体所需人员具备的能力(资源) 3、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或劳动力,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经济学把为了创造物质财富而投入于生产活动中的一切要素通称为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等,其中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人力资源的最基本方面,包括体力和智力,从现实应用的状态,包括体质、智力、知识、技能四个方面。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一样也具有特质性、可用性、有限性。 4、通常来说,人力资源的数量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其质量指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的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必要的先决条件。一般说来,充足的人力资源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但其数量要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若超过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消耗了大量新增的产品,且多余的人力也无法就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而产生不利影响。经济发展主要靠经济活动人口素质的提高,随着生产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的质量在经济发展中将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hrg和hr有什么区别

3,应届博士生年薪高达500万果然学历限制了我的想象

当许多同学还在为求职而四处奔走时

有三名「博士生」

却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

拿到了一份年薪500万的工作

这是因为海亮集团的“星青年”人才战略。战略计划在全球范围引进近5000名优秀青年人才,包括5名青年管理天才、100名年轻中高层管理人才、100名优秀年轻校长等。其中,5名管理天才的年薪就高达500万元。

也曾有人质疑:“30岁500万年薪,比公司绝大多数高管拿的还要多,值不值得?”

对此,海亮集团董事局主席冯海良回应道:

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也是实现百年卓越海亮的最关键要素。对人才的投入也是一种投资,而且是战略性投资,虽花费巨大但未来可期。海亮事业的九层之塔,专门人才是基石,领军人物是栋梁。

诚如海亮集团董事局主席冯海良所说:现阶段,博士、尤其是海归博士依旧是社会的稀缺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高端岗位逐年增多,却没有能与之匹配的高端人才数量,导致社会各界对博士的需求越来越大,名企、高校纷纷开出百万年薪争抢博士。

一、名企

比如阿里巴巴。自2012年开始,阿里巴巴就开始面向全球招募“阿里星”技术人才,这项人才计划入选者的年薪高达60万,而且上不封顶。

再比如前段时间的京东,也曾开出150万的年薪招博士。

薪资福利:

1、算法工程师年薪60w~120w;强化学习工程师、物流大数据架构师等职位年薪100w~150w;

2、每年13薪;

3、五险一金,带薪年假,期权奖励,年终奖金,住房补贴,交通补贴,通讯津贴,午餐补助。

二、高校

连年的扩招加大了高校师资的需求量,高校仍然提供了许多招聘岗位;而且,随着政府和高校对博士后队伍重视程度地加大,博士后的收入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比如武夷学院,前段时间公开招聘上百名海内外博士,具体待遇如下:

再比如西南大学招聘博士后:

西南大学面向社会招聘全职博士后,博士后拟研究课题(招收方向)为农业资源与环境、哲学、教育学等,根据出站成果,薪酬最高可达100万元。

面对如此紧俏的博士需求以及动辄百万的年薪

越来越多的同学意识到了读博的重要性

但是想要读博的人那么多

真正能拿到PhD Offer的却少之又少

这是因为,在博士申请的路上有太多的未知和艰辛。

譬如

如何制定一个新颖且具有研究价值的博士课题?

如何寻找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匹配的导师?

怎样通过学术CV来展现自己未来研究方向的研究背景?

什么样的套词信才能激发导师对你的兴趣?

如何完成一份能充分展现自己能力的Research Proposal?

面试应该怎么准备?

如果你有能力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你就会同Q博士的学生一样,收获属于自己的PhD Offer。

如果你没办法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

那么Q博士可以帮助你

Dr. Q

01

Q博士拥有全英最完善的博士申请辅导团队;

02

团队内的Tutor大多来自G5名校及全球排名前100的学校,专业涵盖数学、经济、金融、工程等各个方面;

03

申请时各领域的Tutor一对一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申请方案;

04

独创“博士申请五阶段”,以92%的申请成功率协助无数同学将英国名校Offer尽收囊中。

有了Q博士的帮助后,你会发现:

博士课题的制定不再迷茫、有明确的方向了;

学术CV条理清晰、重点一目了然,且具有针对性了;

知道如何完成具有高水准的Research Proposal了;

懂得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与导师套词了;

面试时知道如何发挥自身最大优势了。

过往跟着Q博士节奏走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就攻克了博士申请的种种难点,顺利拿到了名校的PhD Offer。

而你还在犹豫什么?还不赶紧联系Q博士,让Q博士协助你拿到那份属于你的PhD Offer?!

应届博士生年薪高达500万果然学历限制了我的想象

4,hrbp和hrg什么意思和区别

hrbp,是HR Business Partner的缩写,又称为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 hrg,是HR Generalist的缩写,又称为人力资源专员。 hrbp和hrg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职责不同: 1、hrbp实际上就是企业派驻到各个业务或事业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要协助各业务单元高层及经理在员工发展、人才发掘、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其主要工作内容是负责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体系、制度规范在各业务单元的推行落实,协助业务单元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帮助培养和发展业务单元各级干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2、hrg也叫人事专员,是人力资源的入门职业,这个职位可以帮助你尽快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各项事务的操作流程。 人事专员是人事管理的衍生,从事人事的考勤、工资核算、人员招聘离职管理、社会保险的办理等工作。 由此可见,hrbp要比hrg的工作更复杂,对于任职者的素质要求更高。 扩展资料: hrbp是战略伙伴(Strategic Partner)、操作经理(Operations Manager)、紧急事件反应者(Emergency Responder)、员工的仲裁(Employee Mediator)四种角色的组合,一个成功的HRBP会花50%的时间在战略性事务上。 所谓的战略HRBP,不是100%只做战略,其他Operation的事情一概不沾。一个成功的HRBP,其行为可归纳为三点: 1、能用业务的语言来阐述HR管理的问题。譬如其所用的数据和资料,80%来自于业务部门,来自于HR的数据只有20%。 2、能理解业务部门的问题,给出具体的分析和诊断,并给予弹性的解决方案。那些表面上强调沟通,做几场沟通的培训,已经远不能起到作用,甚至有时起到反作用。 3、积极推动业务结果导向的绩效管理模式,譬如业务部门的业绩达成,人员的管理等。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HRBP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人事专员
HRBP:又称为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是人力资源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桥梁。 hrg:人事专员,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人事助理一类的职位。 二者的工作职责是不一样的。 HRBP: 一、定义: HRBP(HR BUSINESS PARTNER)实际上就是企业派驻到各个业务部门或事业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要协助各业务单元高层及经理在员工发展、人才发掘、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二、定位: HRBP是伴随着人力资源部门职能分化和升级而出现的,与HRBP相伴随而生的还有人力资源共享中心(HR shared service center,HRSSC)、人力资源专家(Human Resources Specialist,HRS)。 其中,人力资源专家是由公司内部在员工安置、员工发展、薪酬、组织绩效、员工关系和组织关系方面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主要针对以上方面提出专业性的建议和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为公司变革服务。 人力资源共享中心则是指在招聘、薪酬福利、差旅费用报销、工资发放等基础工作方面为公司提供全方位统一服务。 在设置了与HRBP这一角色相适应的HR架构之后,明确HRBP本身的定位和职能就成为发挥其最大功效的关键。 三、HRBP必须承担以下职能: 1、从HR视角出发参与业务部门管理工作; 2、与HR研发组(人力资源专家)和HR支持组(人力资源共享中心)合作,给出有效地HR解决方案; 3、向人力资源专家和人力资源共享中心反馈HR政策、HR项目和HR进程的实施有效性; 4、协调员工关系,调查培训需求; 5、制订并执行业务部门HR年度工作计划; 6、运作适应所在业务部门的HR战略和执行方案; 7、参与所在业务部门的领导力发展和人才发展通道建设; 8、支持企业文化变革并参与变革行动; 9、建立所在业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总体来说,HRBP就是要做好人力资源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桥梁,帮助业务部门设定人力资源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并树立起对业务部门的内部客户服务意识,为他们提供专业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主要关注于提供人事管理的咨询来支持业务部门的战略,他们的行为模式是关键的成功要素。 HRG: 人事专员,是指执行并完善公司的人事制度与招聘计划,员工培训与发展规划,绩效评估,员工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障福利等方面的专业从业人员。 主要职责: 1、执行并完善公司的人事制度与计划,培训与发展,绩效评估,员工社会保障福利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2、组织并协助各部门进行招聘、培训和绩效考核等工作; 3、执行并完善员工入职、转正、异动、离职等相关政策及流程; 4、员工人事信息管理与员工档案的维护,核算员工的薪酬福利等事宜; 5、其他人事日常工作; 人事专员技能及经验要求 1、在人员招募、引进、培训开发及员工考核、激励等方面有实际操作能力; 2、具有优秀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极强的亲和力与服务意识,沟通领悟能力,判断决策能力强; 3、工作细致认真,原则性强,有良好的执行力及职业素养; 4、熟悉国家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和运作方式; 5、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内外沟通能力; 6、有强烈的责任感及敬业精神,能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 7、良好的计算机水平,熟练操作office办公软件;员工档案的维护,核算员工的薪酬福利等事宜;

5,hrg什么意思

人事专员。 人力资源助理,即人事助理,负责管理各类人事资料,办理人事相关手续,协助招聘、培训、薪酬福利等各项工作。 成为人力资源专员须掌握人力资源、劳动经济、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知识,出色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将使你如虎添翼。此外,这个职位将帮助你尽快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各项事务的操作流程,是人力资源的入门职业。 扩展资料 hrg和hr的区别: 1、职责不同 人事专员是指执行并完善公司的人事制度与招聘计划,员工培训与发展规划,绩效评估,员工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障福利等方面的专业从业人员。 传统人事一般是和行政部做相类似的工作,比如招聘,培训,职员的考核,职员的薪酬,职员调动等。现代人力资源,主要通过六大模块实现企业管理。 2、工作范围不同 当企业因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做出战略调整时,优秀的HR可以对此很快做出反应。从组织架构、部门分工到薪酬绩效,HR可以迅速调整,最快满足企业战略转变的新需求,做到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全新整合。 同时,拥有出色调整力的HR,也具备了长远的眼光,他们能够及时看到企业面临的潜在危机,并且及时地调整人力资源政策和战略,帮助企业避免损失。 人事专员执行并完善公司的人事制度与计划,培训与发展,绩效评估,员工社会保障福利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组织并协助各部门进行招聘、培训和绩效考核等工作;执行并完善员工入职、转正、异动、离职等相关政策及流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力资源助理
hrbp:又称为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是人力资源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桥梁。 hrg:人事专员,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人事助理一类的职位。 二者的工作职责是不一样的。 hrbp: 一、定义: hrbp(hr business partner)实际上就是企业派驻到各个业务部门或事业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主要协助各业务单元高层及经理在员工发展、人才发掘、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二、定位: hrbp是伴随着人力资源部门职能分化和升级而出现的,与hrbp相伴随而生的还有人力资源共享中心(hr shared service center,hrssc)、人力资源专家(human resources specialist,hrs)。 其中,人力资源专家是由公司内部在员工安置、员工发展、薪酬、组织绩效、员工关系和组织关系方面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主要针对以上方面提出专业性的建议和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为公司变革服务。 人力资源共享中心则是指在招聘、薪酬福利、差旅费用报销、工资发放等基础工作方面为公司提供全方位统一服务。 在设置了与hrbp这一角色相适应的hr架构之后,明确hrbp本身的定位和职能就成为发挥其最大功效的关键。 三、hrbp必须承担以下职能: 1、从hr视角出发参与业务部门管理工作; 2、与hr研发组(人力资源专家)和hr支持组(人力资源共享中心)合作,给出有效地hr解决方案; 3、向人力资源专家和人力资源共享中心反馈hr政策、hr项目和hr进程的实施有效性; 4、协调员工关系,调查培训需求; 5、制订并执行业务部门hr年度工作计划; 6、运作适应所在业务部门的hr战略和执行方案; 7、参与所在业务部门的领导力发展和人才发展通道建设; 8、支持企业文化变革并参与变革行动; 9、建立所在业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总体来说,hrbp就是要做好人力资源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桥梁,帮助业务部门设定人力资源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并树立起对业务部门的内部客户服务意识,为他们提供专业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主要关注于提供人事管理的咨询来支持业务部门的战略,他们的行为模式是关键的成功要素。 hrg: 人事专员,是指执行并完善公司的人事制度与招聘计划,员工培训与发展规划,绩效评估,员工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障福利等方面的专业从业人员。 主要职责: 1、执行并完善公司的人事制度与计划,培训与发展,绩效评估,员工社会保障福利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2、组织并协助各部门进行招聘、培训和绩效考核等工作; 3、执行并完善员工入职、转正、异动、离职等相关政策及流程; 4、员工人事信息管理与员工档案的维护,核算员工的薪酬福利等事宜; 5、其他人事日常工作; 人事专员技能及经验要求 1、在人员招募、引进、培训开发及员工考核、激励等方面有实际操作能力; 2、具有优秀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极强的亲和力与服务意识,沟通领悟能力,判断决策能力强; 3、工作细致认真,原则性强,有良好的执行力及职业素养; 4、熟悉国家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和运作方式; 5、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内外沟通能力; 6、有强烈的责任感及敬业精神,能承受较大的工作压力; 7、良好的计算机水平,熟练操作office办公软件;员工档案的维护,核算员工的薪酬福利等事宜;
HRG Health Research Group **** HRG Herausgeber (German: Editor) **** HRG Healthcare Resource Group (UK) **** HRG Histidine-Rich Glycoprotein **** HRG High Risk Group *** HRG Herbert, Rowland & Grubic, Inc. (engineering firm) *** HRG High Resolution Graphics *** HRG Hamacher Resource Group (Milwaukee, WI) *** HRG Hair Restoration Group ** HRG Hemispherical Resonator Gyroscope ** HRG High Rate Gyro * HRG Heat Reflective Glass * HRG Ham Radio Guild (Kerala, India) * HRG Heritage Realty Group (India) * HRG Historic Research Group * HRG Hogg Robinson Group * HRG Home Renovation Guide (blog) * HRG Home Resource Guide * HRG Home Retail Group (UK) * HRG Horn Rimmed Glasses (TV Show character, Heroes) * HRG Human Resources Group (various organizations) * HRG Human Rights Group (various organizations) * HRG Humanoid Research Group * HRG Hurghada, Egypt (Airport Code) * HRG High Resistance Grounding (industrial power systems)

6,AI人才抢夺生猛应届博士年薪涨到80万元

人工智能(AI)人才薪水之高、涨幅之大,颇有令人瞠目结舌之感。

一年前,针对AI领域的应届毕业生,硕士生约莫能拿到30万元的年薪,博士生则高达50万元。今年,薪水行情仍在噌噌上涨。

有企业给应届生的薪水拔高了10%~20%;也有企业上涨幅度更大,尤其是给博士生的薪水从去年的50万元年薪倏地蹿到80万元;也有准备布局AI领域的新锐企业,虽然还没考虑好具体的价位,但是打算花高价从互联网巨头处抢夺人才。

这是第一财经记者近日从深圳召开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人才与智力交流会(下称“人才高交会”)上了解到的行情。

AI领域的持续火热,推动了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很多AI人才还未出校门,或尚未离职,就已经被企业“抢购”一空。他们用不着去招聘会现场奔波,这也形成此次人才高交会上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不少科技企业渴盼AI人才的加入,但是在现场并未设置该岗位。

企业不来招聘会现场寻AI人才

2017年被视为人工智能的元年,该领域渐成经济发展的新风口。

去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首次正式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去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去年11月15日,科技部召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会上宣布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进办公室,由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5个部门构成。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人工智能继续被提及,报告指出要“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

虽然中国政府已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不过仍然不能立即改变中国AI人才供需严重不平衡的现状。

人才高交会一直是深圳企业寻求人工智能等中高端人才的一条捷径。此次人才高交会聚焦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占比高达80%以上,招聘方包括比亚迪(002594.SZ)、大族激光(002008.SZ)、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柔宇科技”)等众多知名企业,提供300余个年薪50万元及以上和年薪30万元及以上+N(期权)的高端岗位。

不过,记者走访发现,今年的人才高交会上,这些高薪岗位很少针对AI人才。

去年,人才高交会上不少科技类企业在招聘广告牌上明晃晃地标示了AI岗位,或是为了扩充AI人才储备,或是希冀找到一位领头人搭建AI团队。

但是今年人工智能的火热势头依旧,却鲜少见到有企业设置AI岗位。

“其实我们一直在招AI人才,只不过没在招聘牌上标明。”深圳一家知名企业正在布局无人驾驶,公司人力资源人士李明(化名)对第一财经记者解释说,招聘牌子不大,写不下所有的岗位。当然,这只是表层的原因。他有点无奈地笑道,最主要的原因是到现场来应聘的AI人才太少。

这样的现象在去年的人才高交会上就露出端倪:招聘其他人才的展位前,人头攒动,而在招聘AI人才的展位前,驻足观看者寥寥无几。

据记者了解,即使是AI专业的应届生,也完全不需要大费周章来现场找工作,企业会早早通过导师或实验室找到他们;而对那些有经验的研发人才,猎头会主动上门联系。

11月14日中午时分,李明收到一份博士后的简历。这让他直呼“很稀罕”。“30岁出头,做AI领域深度学习的,毕业几年了。 一般应届生都不会来现场,有经验的更不会来。”

不过,当地一家研究激光雷达的企业在招聘牌上公开写着,招聘AI岗位。这颇为罕见,而且招聘人数颇多。记者数了一下,AI岗位涉及感知算法工程师和传感器算法工程师等,招聘人数共28人。

在第一财经记者询问时,该司人力资源人士刘松(化名)戏谑地说:“有多少,要多少。” 虽然有点夸张,但也道出了人才难招的实情。

刘松对来现场招聘AI人才也不抱多大的希望,只是抱着一丝希望看看有没有海归。“我们已经在高校毕业生中‘收割’过一轮了,现在就希望能在海归中捞一些漏网之鱼。”

应届博士生年薪1年涨30万

去年的深圳人才高交会上,前来招聘AI人才的酷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刘铭卓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们给应届毕业生的年薪是30万~50万元;毕业生待满三五年后,薪水能拿到80万元以上。

据记者了解,这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企业的开价。不过今年,AI人才薪水仍在持续攀高。

柔宇科技人力资源刘庆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们正计划建人工智能研究院,招聘AI人才也即将提上日程。

“根据我所接触的企业招聘圈和猎头圈,人工智能圈招聘的热度不减。 那些核心人才大多集中在大型互联网企业,对于核心岗位的基础人才,他们大多开价50万元/年。”

他还不清楚如果招AI人才,具体要开多少价位。但他确定的是,这些人才看重的不仅仅是薪酬,还看重平台和稳定的前景等。他们要抢人的话,只能开价更高。

李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虽然行业还没进入爆发式增长的阶段,但是在核心岗位,我们给应届生的年薪仍然提高了10%~20%。”

刘松明确地说:“去年,我们给硕士应届生的年薪是30万元左右,博士生是50万元。今年,硕士生的待遇基本没怎么变,但博士生的年薪提高了,好的能拿到80万元,比去年高了30万元。”

在经验丰富的人才稀缺的背景下,应届博士生相对于硕士生而言,更是“香饽饽”。他们大多已经跟随导师做过相关的项目,并因此积累了一定的AI技术和经验,因而很受企业的欢迎。

而对刘松所在的企业而言,他们有底气大幅提高价格的一个原因是,前不久,他们公司刚获得了几个亿的资本融资。

人才缺口巨大

“猎头”安仕达咨询的业务拓展总监李尚锟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博士生薪水从50万涨到80万,完全有可能。“因为整个市场人才真的太稀缺了!国内国外,皆是如此。”

从5年前开始,就有企业开始接触他们寻觅AI人才,但是他发现,最近两三年才是AI人才需求的井喷期。

最近,他们刚拿下广东一家AI企业的订单。“他们希望我们寻找算法类的AI人才。这样的人才并不好找,尤其在华南。他们之前自己也找了两三个月,一无所获。虽然也找到一些有意向的求职者,但是有些人手上有两三家其他企业的offer(录用函),有些人则是更看重公司的前景或创始人背景之类,最终都没有去他们公司。”

虽然他们机构为企业牵线搭桥寻找AI人才已有数年,但是真正成交的职位数量并不多。“归根到底还是市场竞争太大了,有些客户的职位,我们联系的人才虽然有意向,但是他们要么手里有其他的offer,要么被原来的企业挽留。”

竞争到底有多激烈?从需求和供应的差距之间,就能窥见一二。

从需求端来看,在政策和技术的推动下,资本纷纷加大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力度,不断有新的AI企业冒出。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两年来,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代表的国内领军企业纷纷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链,希望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抢占高地。

而从供应端来看,人才数量远远不足。去年7月,《全球AI领域人才报告》发布。这份基于LinkedIn(领英)数据的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全球AI领域技术人才数量超过190万,其中美国相关人才总数超过85万,而中国的相关人才总数也超过5万人。

正如《2017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中指出,为争抢优秀人才倾其所有已成为所有AI公司正在做的同一件事情。过去3年中,AI相关岗位平均招聘薪资正以每年近8%的速度增长。

到2017年,人工智能岗位平均招聘薪资已达2.58万元/月,远高于一般技术类岗位。

长期跟踪研究AI领域的腾讯研究院研究员俞点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需求远大于供给,市场的人才缺口仍是百万级的。”她补充道,虽然没有确切的数据,但是根据市场反馈,AI领域应届毕业生的薪水一直在涨,尤其是博士。

7,算法岗百里挑一热爆了全球AI大厂薪酬大起底

昨天,新智元报道的圣母大学计算机系史弋宇副教授凭“贪心算法”秒杀美国警察,让人们认识到算法的重要性:原来算法不仅能解决计算机问题,还能在关键时刻找回财产,帮警察抓劫匪。

认识到算法的重要性之后,还需要认识一下算法到底有多火。

前段时间,AI大厂字节跳动招聘收到的算法工程师的简历数量远超需求,而安卓、iOS简历却十分稀缺;后端、前端、测试开发和大数据也供不应求。

另外,新智元也从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大厂了解到,今年的校招情况也出现了算法岗位供大于求的情况,热门算法岗往往能收到无数简历,竞争激烈。

前几年安卓/iOS开发岗特别火,而最近深度学习起来了过后,不管前端后端都转方向挤破头去做人工智能,喜欢图像的做计算机视觉,喜欢文本的做自然语言处理,所以造成了当前大家的同质化竞争。

因此,算法大军突起后,AI当前及未来就业环境到底怎么样,薪酬是否很高?

01.热门岗位100:1,别想上个慕课就做AI

先来看看字节跳动的广告算法工程师的招聘:

看到这个条件,估计少不了人跃跃欲试。但可能正因如此,才出现了“分母过多”而真正符合岗位需求的人较少的情况。

在知乎《如何看待字节跳动招聘收到的算法工程师简历的数量远超需求?》话题中,不少回答中都提到,算法简历和职位比较多,很多人都是看热度想从事AI算法岗,但是公司原本岗位招聘有限,涌入求职的人变多。

甚至也有人称,今年大厂的算法岗的投递录取比,都差不多达到一个很残暴的数字:热门算法100:1也不稀奇。

新智元拿到了去年秋季阿里巴巴和腾讯放出的 AI 岗位一手数据:

腾讯AI岗位校招特点:

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岗位的投简历人数最多,合计超过所有申请AI相关岗位的80%。投递AI岗位的学生里博士占10%,硕士85%,本科生数量小于5%。

投递数量top5的院校是中科院、浙大、清华、北邮、北航,从候选人学校所在城市的情况来看,北京有压倒性优势,随后是西安、武汉、上海、杭州、广州。

今年市场AI相关岗位的热度很高,整体供大于求。计算机视觉方向供需严重不平衡,投递/录用比例比产品岗位都要高。做计算机视觉的实验室太多了,但市场上并没有那么大的需求。这种情况预计会持续到明年,建议2020届的同学早作打算。

从描述中不难看出,机器学习、机器人和语音、视频等 AI 领域仍将是人才招聘和培养的重点。

阿里AI岗位招聘特点:

阿里收到的求职岗位,最多的是 NLP 算法工程师、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算法工程师。

阿里目前AI 岗位所呈现的具体趋势是高端 AI 人才短缺,年轻的 AI 领域工程师总数增长较快。

在AI工程师画像分析方面,硕士及硕士以上工程师占比 46%,博士及博士后占比 4%,本科以上占比达到 96%。

可以看出的是,在涌入AI岗位的求职大军里面,实际上有很多并不能达到要求,要胜任这样一个算法岗位,可能5万行代码是起码标准,并非“上过几节机器学习MOOC”就能匹敌。

02.AI薪酬高不高?首先搞清楚有哪些AI岗位

无数人涌入AI算法岗,认准了待遇高、前途好。但在谈人工智能的待遇前,得先清楚人工智能岗位都有啥。

知乎用户“晓飞”认为,AI岗位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

AI research组

AI 应用组 (研究,系统)

业务组 (算法工程师)

AI research组由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科学家包含NB的博士+教授,而工程师协助前面的大牛加速研究进程。

举个例子,大牛A有了几个NB的idea,于是面了1、2个NB的硕士工程师干活,最后发顶会paper。这些硕士工程师的背景,属于名校名项目里最top的那些硕士,他们以硕士身份加入,但已经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只是没有读博罢了。

AI research 组做的都是最前沿的技术,而真正短期要落地到产品的还是AI应用组。里面根据方向分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大规划机器学习平台之类的。

里面集结了各种有专才的牛博牛硕做深度学习模型算法+系统平台优化的工作,他们要么在某个特定领域有所积累,要么熟悉c++,分布式高性能计算。前者主要还是博士和教授,后者硕士就多了。

以上两个组在公司里人都不多,但是这年头学AI的人多了,高手云集,博士间竞争已经特别激烈,硕士就更难了,于是大部分人其实是前往业务组做AI。

业务组里通常只是使用AI应用组已有的模型和框架,加上自己对业务的理解,提出一定的优化和个性化训练,大的公司有的组还是需要自己造轮子,比如广告算法组。

博士占比超过一半,各种个性化算法模型。但大部分组的算法工程师,大概率只是做特征工程+微调模型+业务逻辑就足够了,一般不至于去到改深度学习模型的那一步。

最后回到题目,AI岗待遇:

AI research组大牛 > AI 应用组大牛 ~ 牛逼业务组大牛 > 知道怎么改模型的小牛 > AI调包侠 > 普通产品组工程师。

所以想要提高自己的待遇,理想情况下就是名校名导读博,发几篇顶会,然后自然会被邀请到AI research组工作了。

全球大厂AI方向薪资及高薪揽才计划大起底

另一位知乎用户“留德华叫兽”比较认同“晓飞”的回答,他还从职能上和部门上划分了AI岗位。

从职能上划分:

研发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

软件内工程师(Software Engineer)

通常1需要博士学位,2硕士甚至本科都可申请。

2在国内内一般会叫算法工程师。

从部门上划分:

AI研究院(Research Lab)

公司研发部门(R&D)

公司产品部

1的代表:Facebook AI research Lab(FAIR)、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百度AI Lab等。

1中既有研发科学家“发明”全新的AI模型和底层的优化算法,也有软工协助科学家们实现算法跑实验,或是把这些前沿的模型做成Prototype(样品)推销给公司2和3的研发、产品部。

2和3有些功能更是没有严格区分。

3的代表:微软小冰、微信、腾讯王者荣耀等工资待遇一般情况下按上面的数字递减。

案例一

国内某一本自动化专业本科,国内某985硕士(研究方向:动态优化+并行计算)。

毕业于普通的一本院校,非985,非211,专业也是普通的工科专业,本科期间学习成绩良好,但是也没有学过任何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容。硕士期间从事的是CUDA并行计算的研究,将一些优化算法通过GPU并行加速。

Offer1:顺丰科技,第一年16*15K,CUDA高性能计算,只招聘两人,顺利拿到Offer。主要工作内容是将一些人工智能的相关算法并行加速。

Offer2:华为C++测试岗,第一年16*15K,由于具备良好的C++编程基础,所以拿到大厂的Offer基本不成问题。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找到一份好工作对学历是有一个基本的要求的,但是要求并不是很高,身边很多的人也都是普通本科出身,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努力一样能得到好的工作机会。

另外对专业的要求也并不是很严格,因为国内目前基本还没有人工智能专业,只要是工科相关专业,或者数学统计专业,乃至于经管类专业都可以比较容易的转行到人工智能。

案例二

国内某985硕士(硕士课题研究方向:多目标优化算法)

Offer1:图森,第一年22*15,参与自动驾驶的研发。

Offer2:Momenta,第一年20*15,参与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

曾参与了并完成了优达学城自动驾驶课程,并由此获得了滴滴自动驾驶的实习机会。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硕士的研究课题其实很多时候和找工作关系并不大,因为目前国内的硕士教育依然是偏重学术研究。

本案例中的同学硕士研究方向和自动驾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他通过自学并参与了优达学城自动驾驶课程并由此获得实习机会。如果没有参与课程的话仅仅依靠其硕士研究的内容是很难找到好工作的。

案例三(我自己)

德国Top3 数学博士,申请博世(Bosch)集团BCAI Lab,被拒。

Offer 1:Bosch Corperate Research(可以理解为研发部)机器学习组, 应用方向有安防、机器人、自动驾驶,8W欧元左右/年。

Offer 2:某车厂自动驾驶系统部门(可以理解为产品部)机器学习组,产品为自动驾驶系统中的各个模块,7W欧元左右/年。

P.S.,一欧元约等于8块人民币。

全球范围各大厂人工智能方向薪资及高薪揽才计划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最近几年有多火?

从各大互联网公司先后创建人工智能研究院,以及以下这些高薪揽才计划便可略窥一二。

阿里星计划

年薪平均估计60w左右,上不封顶,本科生-博士生都有机会入,CTO直接面试,每年招10人,半年base美国office的机会

百度少帅计划

IDL部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年薪100w+,每年9人,30岁以下,工作地北京、深圳,一年后硅谷或常青藤名校访问至少半年,三年后带领20-30人团队。

滴滴新锐计划

滴滴研究院,面向全球高校博士、硕士、优秀本科生的精英人才计划,研究方向包含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机器人、自动控制、汽车工程、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最优化理论、分布式计算、图形图像、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自然语言处理等。

腾讯技术大咖

要求,全球TOP100 CS相关硕士博士毕业,人工智能相关,待遇:上不封顶offer,深圳市还有“孔雀计划”160w的奖励。

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等

硅谷科技公司巨头,如斯坦福这样的名校毕业硕士,去Google就有可能达到20W刀/年的package。

03.非名校+非大牛+转专业做AI要谨慎

“晓飞”认为,对于名校NB的硕士生,为了具备和博士竞争的资格,建议在一个细分领域(nlp, cv之类的)深入沉淀,出点论文,然后争取去AI应用组或者NB的业务组里去写模型。

对于普通的AI背景一般的非博士生,如果想做系统还好,要是想做模型……努力提升自己争一个好的业务组AI岗的机会。

对于非名校+非大牛+转专业,建议甚至思考自己是不是要做机器学习。这是一个有门槛的,竞争非常激烈的领域,现在AI待遇高,但那是有泡沫的。

一旦各种成熟的机器学习平台搭建好了,就不再需要太多调包侠调参侠,业务组不需要那么多AI工程师。

所以,不是一定要在AI上面挤,去学分布式系统、云计算、移动端开发其实也挺好的。就算一定要搞AI,作为程序员的基本功还是得学好,在成为所谓的AI工程师之前,首先先成为一名优秀的软件工程师,写出高质量的代码吧。

知乎用户“张戎”认为,人工智能领域肯定大有前景,至少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是这样的。不过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语音、推荐系统等方向竞争激烈也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这些方向是人工智能的经典方向。既然是经典方向,那么就无法避免人数众多,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情况。

如果是做人工智能领域的,其实大可不必完全把自己固定在某个方向上,并不是说在学校研究计算机视觉之后在工作中就只能够做计算机视觉。

也不是说在学校从事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到了公司之后就无法做语音识别,更不是说做推荐系统的以后就无法做其他业务线。

”个人感觉,用机器学习技术来改变传统的一些业务,给传统的一些业务带来新的活力也是机器学习从业者的价值所在。无论是互联网公司里面的安全、运维、测试,还是金融公司里面的投资、量化、期货交易,其实都可以尝试着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改进。

在机器学习竞争的下半场,估计不仅仅是计算机视、自然语言处理、语音、推荐系统等方向才能够使用机器学习,而是会有越来越多的领域融入机器学习的大环境中,形成所谓的 Machine Learning +,或者 AI+,机器学习加上领域知识感觉才是未来机器学习从业者的竞争力。”

8,58凶险

虎嗅原创组作品,头图 视觉中国

作者丨吴倩男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围观了58同城CEO姚劲波的微博。

他最近的一次更新是10月9日,发了一条58同城二手车业务的推广文。这条微博下面有64个回复,一半是举报在58同城上被骗的,一半是喊话不要再打推销电话的,还有零散几条卖域名的、求投资的、求职的。

“虚假信息”已经成为58同城的一个标签。

以“58同城”和“骗子”为关键词,在百度上得到的搜索结果是506万个。

澎湃新闻做过一个更细致的检索。他们在中国裁判文书上搜索,搜到60起通过58同城、赶集网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的诈骗案例,超过5500名被害人受骗。诈骗金额最高的一份判例中,受害者2000余人,被骗中介费共计6270万元。

于是有自媒体直指58同城是“互联网毒瘤之一”,称“这个‘假’名在外的网站却依旧屹立不倒,几乎从未受到过全民舆论和社会指责,这才是‘神奇’之处。”

这篇文章无意去辨别58同城上的真真假假,而是想探究,为什么成立13年,58一直没能摆脱虚假信息的质疑?从黄页发展起来的“分类信息网站”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是否还能走通?在完成合并赶集实现一家独大后,58同城是否正在面临更大的危机?

一、原罪

开始有媒体关注到58的虚假信息问题是在2011年。这一年,包括新京报、广州日报等媒体报道了多起相似的案例:

求职者在58上寻找职位信息,面试通过后被以文本费、押金、培训费等各种名目缴纳费用。或者,求租着在58上寻找房源,见面后房东变黑中介,扣掉押金。

七八年过去,这套行骗手段并没有改变,在微博上、知乎问答上,类似的被骗经历仍旧有大量网友在讲述。

这显然与姚劲波的初衷背道而驰。

58同城的诞生源自姚劲波一次租房被骗经历。他多次向媒体讲述这段2000年初来北京的租房经历:“北太平庄边上一个房屋中介,我给他交了1200块中介费,他带我看了一次房子后就再也不找我了。我让他退钱,结果这个中介说好的,你把收据给我,他居然拿到收据就当着我面撕了。然后说你等一下,他就上楼去了,然后就没有任何人理我了,我也没有任何证据,因为那张纸已经被他撕掉了。”

“我当时就想应该有一个网站,能够把房东和租客直接联系起来。”

这正是中国互联网第一波热潮兴起之时。新浪、搜狐、网易相继在纳斯达克上市,马云秘密创立淘宝,马化腾挡住了微软MSN的攻势,还收购了张小龙的Foxmail。

而姚劲波要做的是做一个中国版的Craigslist。

Craigslist是美国互联网的异类,它成立于1995年,集合各种招聘、租房、二手物品交换等信息。全公司常年维持在30个员工,主要做的就是辨别虚假信息、处理用户投诉。

但Craigslist模式在中国行不通。Craigslist面对的是一个成熟的互联网市场,美国的小业主们知道要到Craigslist上注册、发布信息。并且由于美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完备,Craigslist对于不良信息的监控压力较弱。

Craigslist的中国学徒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便是谁来发信息。2005年左右,中国互联网用户突破1亿人,互联网渗透率不足10%,网民大多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白领阶层。要招工的餐馆小老板们,出租房子的小中介们显然不在其中。

经过几年摸索,58同城意识到自己是个向小商家们提供营销服务的广告平台。客户支付能力弱,但数量大。

2008年,58同城推出会员产品,购买会员的小商家可以在58上获得商家认证、建站工具、优先发帖和刷新等。为推广会员服务,58同城大规模搭建销售团队,连开十几家分公司,销售人员短时间内暴增至2000多人。小商家们不知道互联网怎么用?没关系,58还在天津建了客服中心,帮会员发帖。

2013年之前,会员服务是58同城增长最快的业务。该业务在2010年贡献344万美元营收,占58同城总收入的32.2%,到2013年上半年时就已经超过了3546万美元,占总收入比例升至60%。

会员数量的猛增,导致小商户发帖数猛增,审核上的缺位使得2011年出现了58同城第一个舆论危机(本文开头提到的)。

为什么2013年是个另一个重要节点?因为在2013年年初,58同城推出了竞价推广系统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会员不断增多,那发帖顺序如何排名?谁出价高,谁排在前面。这是58同城上市前的又一重要商业化探索。这带动了58同城在线推广业务的二次增长,2013年上半年,在线推广业务的增速超过会付费会员收入。

目前,58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就是这两部分:付费会员收入,在线推广费用。从58同城的上半年年报来看,在线推广产品作为58同城的第一大业务,营收21.87亿元,同比增长42.3%;第二大业务会员服务贡献了11.67亿元的营收,同比增长21.1%。

58的收入与会员数和发布的信息数强关联。会员数越多,发布的信息数量越多,58的收入就越高。

这一商业模式形成了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在房地产业务上,为了吸引C端用户,房产经纪发布虚假房源,或者重复发布房源,已经成为行业里常规的操作手段。

当58同城宣称要做真房源时,21世纪不动产总裁卢航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说了一句:“比如整个北京只有10万套在售房源,58上面放了100万套,现在全搞真房源,它的收入可能起码减一半,这是58要做的取舍。”

58同城的商业模式决定了难以从根本上堵住信息筛选的漏洞,这也是12年来,58同城虚假信息屡治不愈的关键。

二、对手

我们还记得6月份的那次反贝壳结盟。

58集团和安居客联合了我爱我家集团、中原地产、21世纪不动产、万科二手房物业、麦田房产等房产中介,发起了“双核保真·以誓筑势”全行业真房源誓约大会。

大会上,姚劲波说:“有的公司希望这个行业里的公司全死掉,只有我活着,这种想法是不对的。”直指链家推出的贝壳找房。

今年4月,链家终于上线“贝壳”,透露了它的平台野心。这个全新的平台,要开放自己的房源数据库以及经纪人合作网络ACN(Agent Cooperate Network,经纪人合作网络,链家将从找房到找客再到促成交易等各个环节细化拆分,每一个体系内的贡献者都能获得收益,如房源录入方、房源维护人、客源方、撮合成交等不同角色度能获得约定比例的收益,从而形成一个合作网)。一个是链家的底层数据,另一个是链家的方法论。相当于贝壳想打造一个中国版MLS平台(美国房地产中介共用的买卖数据库),即共享房源,也在输出行业流程和规范。

发布会当天,链家CEO左晖发了一条朋友圈:“此时的北京,乌云密布。有会解天象的吗?”姚劲波在下面回复:“相由心生,我看到的是阳光明媚。”左晖又回应:“打雷应该是又有人赌咒发誓了。”

两家从合作关系转向了敌对关系,并且将矛盾摆在了明面上。

为何姚劲波如此大动肝火?原因在于贝壳动了58最大的那块蛋糕,甚至可能动摇它的根基。58同城最赚钱的业务在房产和招聘,房产业务约占58集团收入四成,招聘约占三成。

长久以来,房产经纪行业的常规玩法是,58同城等互联网公司利用流量优势充当平台,链家、我爱我家等房产中介购买端口,在58平台上发布房产信息。

而贝壳在打破这个常规,欲取代互联网公司扮演这个平台的角色。贝壳CEO彭永东说,贝壳要吸引全行业的房产经纪与经纪公司入驻,而链家只是入驻贝壳平台上的经纪品牌之一。

对比58与贝壳模式。58同城作为房产经纪公司的服务商,和没有竞争关系。但这一模式,一方面导致它受制于房产经纪公司。今年2月份,58同城安居客宣布上调端口费30%-50%,引发了包括我爱我家、链家、麦田在内的中介联盟的联手抵制。中介公司们用下架旗下所有房源作威胁,来对抗58同城安居客通过流量垄断来收割房产经纪公司的利润。

另一方面也如上文所述,难以消除虚假信息。

而贝壳模式无疑戳了58的痛处。贝壳的利器便是从链家继承来的“楼盘字典”,一套投资6亿元,用时10年积累下来的房屋信息大数据库,记录真实房屋数超过1亿套,覆盖中国135座城市的25万个小区。

但贝壳的问题是,是否会有其他房产经纪买账。“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平台,如果一家自称是平台的企业,既做线上,又做线下,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在商业伦理上和操作逻辑上是绝对不能被接受的。”我爱我家集团董事长兼CEO谢勇曾如此质疑贝壳。

在这里,我们不去判断贝壳是否能够成功取代58同城,只是从行业竞争来看,58同城的对手已经从赶集网、安居客等依赖流量成长起来的黄页时代的互联网公司,转变为新巨头。除贝壳外,同样掘金于本地生活领域的美团,也是58的对手,美团的“生活服务”频道涵盖了58除房产、招聘、二手之外的项目,比如维修、家政、开锁等。而阿里旗下的闲鱼则对58的二手业务造成冲击。

此前,58对于竞争对手的管用做法是收购。2015年,先后收购安居客、赶集网、中华英才网。但当下,这个手法已经失灵。在更为严峻的竞争态势下,58凶险。

三、出路

虎嗅作者王新宇在采访姚劲波时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关于为什么58同城基于本地化生活服务,只做类似分类信息之类的浅度信息。姚劲波的回答是:“这就是我们的护城河。”

现在来看,58不是不想做,而是很难做。

58模式的弊端在于,只涉及到信息没能深入交易形成闭环。对此,58内部是有感知的。在58同城上市之初,姚劲波就表示,未来58同城的商业模式会朝着闭环发展,实现从信息发布,到交易达成全过程,这将是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

为形成闭环,2011年58同城推出过团购,2012年在二手3C数码版块引入了支付宝进行在线支付交易,后来也尝试用大众点评的方式解决信息质量,但由于本地信息服务的类目繁杂、内容繁多,最后都不了了之。

2014年,O2O概念大火。从2014年底至2015年中,国内拿到A轮融资的社区O2O项目有1000多个,拿到B轮的有200多个。O2O成了一个创业者、资本、媒体等扎堆的狂欢盛宴。58也在这个时候做了押注。

O2O确实与58业务十分切合,一方面它贴合58同城原本就有的家政、维修、代驾等本地生活业务,似乎每一个细分拆出来都能发展成为一个独角兽,另一方面,线上支付线下消费的模式能够使得58形成多年来梦寐以求的闭环。

于是,在那一时期,58同城成立了以首席战略官陈小华牵头的创新和投资部门。一方面尝试一些能与现有业务结合的创新产品,另外一方面也在O2O寻找一些能进行资源整合共享的创业公司进行投资。

58在O2O上来势汹汹。58到家,上线半年,仅保洁一项就超过中国最大家政公司10年的交易量。并连投美到家、点到按摩、58月嫂、呱呱洗车等十余个O2O项目,“我们应该算是O2O投资最活跃的TOP3,抢了红杉和经纬不少项目。”陈小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姚劲波对58到家寄予极高的期望,“我们在构建一个以居家场景为核心的上门服务体系,由58到家的平台直接连接劳动者和用户,并定义服务流程和价格。”

这一点从58到家的名字上也能看出来,谈及为什么不叫58同城到家而是58到家,陈小华说:“我们的想法是,它将来会比58同城更大。”“我们的目标是未来给1000万人直接发工资。我们希望如果有一天登陆美国资本市场,敲钟的都是钟点工和搬家师傅。我们一定要成为那个领域的百亿美金公司,改变一代人的生活。”

2015年10月,58到家宣布获得融资金额为3亿美元,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集团,全球投资巨头KKR和平安创投。此次融资后,58到家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

但这也是58到家公布的最后一次融资。2016年资本寒冬到来,O2O创业公司尸横遍野,诸如上门按摩、健身、洗车等O2O需求一度被认为是伪需求。58到家也变得低调起来。

除O2O模式本身之外,回顾58在O2O上的做法,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的广告+流量那一套打法。刚拿完融资后,58到家拿出3亿美元做品牌推广,签下黄晓明、Angelababy夫妇成为公司品牌。

拿钱砸广告然后转化流量的打法,此前在和赶集的较量中,使58大获全胜。但在互联网下半场,随着人口红利见顶,单纯的花钱买流量失灵。为流量而流量变得没有意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精准投放,提高用户转化。

从目前来看,58同城继续在做垂直领域拆分的路子,试进行转型。

除58到家外,58同城拆出来的垂直项目还有转转、58速运、招才猫招聘、斗米兼职、好租、58快拍、58甲妆、58学车、58配配、58钱柜、屋米合租、帮帮、番茄快点、货车之家、58月嫂、58家政等等。而拿到融资的除58到家外,还有转转、58速运、斗米兼职。

所以,到最后,58是要把自己拆成一个投资公司么?从目前看,除了这条路也别无它法。

虎Cares

一件护住你的上半身,共同抵御资本寒冬

比抱着羊驼还温暖且有趣的重磅「职场杀焦帽衫」

五款在售, 戳小程序开抢

9,美团阿里华山论剑

本文为《第一财经周刊》2018年11月12日 N528 期的封面故事《阿里美团“论道”本地生活》精华版,已获《第一财经周刊》单篇文章独家转载授权。本文为节选,全文约一万字,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阿里巴巴的第十个双11,毫无意外地创下交易额的新纪录,饿了么却是在另一种对外备战心态中,度过了它在阿里的第一个双11。

一个月前,10月12日,阿里巴巴CEO张勇发布了一封员工内部信,宣布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饿了么和口碑两大业务合并,正式成立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除了目前经营的外卖,未来该公司还将开辟商超、药店甚至天猫等在餐饮之外更多元的配送场景。

18天后,美团点评也通过内部信宣布了它在上市之后的首次组织架构调整——公司将在战略上聚焦Food+Platform,并以“吃”为核心,组建用户平台,以及到店、到家两大事业群。所谓到家,指的也是“配送一切”。

两家公司几乎同时对外主张了差不多的战略方向。这个新方向叫做“本地生活”,前菜是外卖——它由饿了么开创,后来被美团“后来居上”,再后来,阿里巴巴通过买下饿了么加入饭局。

外卖本身不是个大生意,但由它开启的“本地生活”是个巨大市场。当商超、药店、服装店等实体零售店都加入这张由外卖型塑的“即时配送”网络,它就几乎意味着整个互联网经济的下半场开始了。能否吃到这顿大餐的主菜,将取决于两家公司在产业数字化和品类拓展能力上的双重较量。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团一线员工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他加入美团4年,换过三四个不同的业务线,他和同事们其实早已经预料到,美团与阿里巴巴之间“必有一战”。

10月末到11月初,在《第一财经周刊》先后对美团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王慧文和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总裁王磊(花名:昆阳)的专访中,双方都宣称已经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

历史上两家公司曾有过不浅的缘分。美团经历过很长一段“阿里化”的过程,自认为了解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价值观以及做事方式。但要与阿里巴巴同台竞技,一个缩小版的“阿里巴巴”绝对不是靠得住的方案。

在外界看来,两家公司中的阿里巴巴擅长制定战略,美团擅长“后发先至”。如果进一步解释,美团更愿意做那种顺应潮流并从中受益的公司,而阿里巴巴更像是喜欢向业界抛出新概念、指出新前进方向的潮流制造者。美团阿里之战,也是互联网企业两类思维方式之间的竞技。

就外卖市场而言,美团是目前市场份额上的领先者。但说到未来,当这场较量继续深入到更多本地生活场景、深入到to B业务的层面,美团与阿里巴巴的能力和资源储备,需要重新计算。

过去,美团从O2O团购大战到酒旅大战再到外卖大战,一直试图避免与对手陷入烧钱大战,认为一切用户体验都需要在“合理的成本结构”里谈。比如在对摩拜单车的管理上,它目前几乎停止了向市场投放新车,也减少投入更多精力去维修坏掉的车辆,因为只要比对手ofo“好一点就行”。

问题是,碰到阿里巴巴这样实力强大的对手,如果用烧钱来持续加码竞争氛围,美团恐怕很难不被迫做出适应性改变。

《美团阿里论道“本地生活”》

美团对外首谈进场外卖前的周密调研

2013年年初,美团内部开始探讨是否要进入外卖业务。那时“千团大战”已经收尾,凭借对移动互联网的敏锐嗅觉,美团以远远少于对手的营销投入,抢得团购业务在App端的流量先机。它开始望向团购以外的新市场机会。

和团购的成熟流量规模相比,外卖当时还是个小众消费行为。先做市场调研,形成自己对市场的认知,再琢磨既有玩家的打法,从它们的“致命错误”中找到自己的机会——这是美团每进入一个新领域都要做的第一步。

针对外卖这门生意,美团兵分两路派出调研团。其中一支是去研究美国的数据,主要观察对象是早在2003年就已经创立的外卖独角兽GrubHub。另一支则负责在国内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市场的两个“头部选手”——到家美食会和饿了么。

美团首先想找到答案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外卖市场,体量究竟有多大?

当时,以到家美食会为代表,对市场的判断依据全部来自GrubHub。折腾了10年后,GrubHub在2013年时每天也只有十多万个订单。而创立不足4年的到家美食会,日订单量已经达到2万个。密切对照GrubHub成长进度的到家美食会,认为自己的业务增长节奏符合预期。但这个预期的前提,其实是建立在“中国市场的外卖体量可能跟美国差不多”这样一种判断之上。

但美团的市场研究团队对此却内心存疑。“经营10年也才做到十几万的订单量水平”,外卖生意从这个规模预期来看,确实不怎么“性感”。然而,另一个负责调研国内市场的产品经理回到公司,带回一个让美团高管眼前一亮的数据——国内的外卖增速远高于美国。

增速一定程度上“反映市场规模”。按照这个逻辑,美团分析了饿了么平台上的商家订单量数据。首先是饿了么当时在学校市场渗透率做得最好的上海交大的订单数据。用上海交大的校园人数和订单量的关系,美团推算出全国在校大学生和这个市场该有的订单量,结论是150万单到200万单左右。

以此为起点,一场围绕外卖生意更为审慎的市场调研,一直持续到2013年的下半年。美团把几部分的市场——校园市场、公司人市场、社区市场——当时可观测到的用户行为的情况,包括人口、成本,这些要素放在一起,最终大概测算中国外卖市场体量,应该在每天1000万单。

尽管今天中国外卖行业的实际规模已经做到了三四千万日订单量这样一个水平,但是5年前美团讲出“1000万日订单量”的预测仍然相当大胆。因为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GrubHub日生意量的100倍。

做完市场规模预测,美团开始分析对手。

2010年成立的到家美食会的老板孙浩曾是丽华快餐的高管,与后者的电话订餐不同,到家美食会把餐厅的菜单搬到了网上。饿了么也采用这种模式,而且它的创立时间更早,2008年,包括张旭豪在内的几名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就在校园里做起了外卖生意。

“他们其实都是顶级的创业者。”王慧文说,正式决定进入外卖领域之前,美团曾经跑去跟饿了么的创始人张旭豪和康嘉聊过,一度想着“如果打不赢,可能就直接投了”。

但是为什么大家对于市场规模的判断会出现如此大的分歧,答案只有两种:要么美团估算错了,要么先前的玩家没把市场做透。

美团带着问题进一步研究了饿了么,从抓取饿了么网页上公开显示的订单信息,再对饿了么当时已经进入的12个城市的订单量加以排序,它有了一个让他们感到“特别震惊”的发现:排名前四的分别是上海、北京、广州和杭州,而位列第5名的却是福州。

美团创始团队曾一起做过校内网、饭否——两个在线社交产品,很了解饿了么最先切入的“高校市场”所呈现的区域分布特征。此外它也在团购大战中积累了不少城市地推经验,对中国城市消费力的成熟度排名再熟悉不过。在这些过往经验中,“福州一般排在30名左右”。

美团由此反向推导出另一个关键性结论:“饿了么起码有25个城市没做好。”而按当时饿了么仅进驻了12个城市计算,它起码空出了18个该进驻而未进驻的空白城市。这正是美团的机会所在。

问题是,对手为什么在那些该做好的市场却没有做好?比如全国高校最密集、有着100万名在校大学生的武汉,已经做了快4年外卖业务的饿了么,为何迟迟没有进驻?

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和康嘉都亲自调研过武汉。他们在午饭时间去学校门口数进出的外卖车数量,如果外卖车多,他们就开,外卖车少就不开——结果当时武汉高校没什么外卖车。

听说这个消息后,美团突然明白:饿了么当时的外卖生意,本质上只是对现有外卖生意做了“线上化”升级,给已经有外卖业务的餐厅提供了一个帮助消费者远程订餐的工具。借此饿了么获得了第一批用户。这个思路的确帮助它更快度过了创业的冷启动期,但此后饿了么并没有及时超越这个阶段。

美团对外卖的定义则越过饿了么,它认为应该说服那些原本不做外卖的餐厅,以及原本不吃外卖的用户加入进来,餐厅越多,用户就越多,用户越多,反过来餐厅也越多,整个生意就能正向循环起来。

“很多生意在起步阶段的做法跟成熟期的做法完全相反。”王慧文说。这种认知主要来自美团对社交媒体的研究。比如用户今天用微信主要是为了跟认识的人交流,但起步的时候,张小龙设计的都是“附近的人”“漂流瓶”等应用,都是陌生人社交。

从武汉获得的认知对美团影响深远。他们从这个地方真正理解了外卖究竟是门什么样的生意,发现了原本看起来强大的对手其实在商业上有认知缺陷。并且,它进一步确认自己对“外卖的市场规模应该更大”的判断是对的,饿了么很可能只估算了可以“线上化”的那部分订单。

带着对市场规模的认知差别,以及竞争对手留给自己的空白市场,2013年下半年,美团刚决定入场,就一次性进驻了30个城市,其中18个是饿了么的空白市场。此后5年间,饿了么这个在互联网上订外卖的生意发明者的市场份额由高峰时的一家独大减少至约40%。而美团一路将自己的市场份额由0拉升至60%左右。到家美食会则根本连当时的移动互联网机会都没抓住,一直做着自己客单价85元左右的“奢侈品”外卖,没有注意到外卖生意已经因移动互联网的效率而变得大众化了。

“每个创业公司都会犯致命错误。”王慧文说。给那些先入场玩家挑错,再给出“修正版”的商业模式,并努力让自己不犯致命错误,这大概就是美团在外界看来不断尝试跨界背后的核心方法论。

《美团的方法论》

专访Q&A,王慧文:我们不追求市场只有我们一家

C=CBNweekly

W=美团点评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王慧文

C:外界评价你们有“后发先至”的能力,你怎么看?

W:我们没觉得自己那么牛。美团历史上数次实现“后来居上”其实是因为“先行者”犯错。不存在“先行者”没犯错误的情况下后发先至。我们的一些同行,犯了自我设限的错误,比如携程长期忽视二三线城市和酒旅低星市场。没有创业公司不犯错误,只不过是你的致命错误是不是最后被抓住了。

C:你怎么看美团的核心竞争力?

W:企业发展应该尊重客观规律。我们不认为我们需要什么特别竞争力。在今天,能尊重客观规律就已经是威力无比了。我们早就管理好预期了,没有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和谬望。我们接受在任何一个所在行业里有两家公司并存的现实,我们不追求一个市场里只有我们自己。

C:但你们还是会获取自己的份额?

W:自己能做的是把市场做得更好,把业务做得更好,提供更好的服务。最后能不能一家独大,不是你自己该想的,很多市场天然就该有两家。

C:做平台、流量为王,这些不是公认的对“互联网思维”的解读吗?

W:不要说流量思维,线下开店的商家流量思维深刻多了。李嘉诚不是说了吗?“location、location、location”,“location”是什么?就是流量。互联网公司其实没有创造任何新思维,很多技术创业公司只是因为运气好,赶上互联网高速发展,迷失自我,觉得自己创造了新时代。

C:如果你的对手始终抱着吞并之心,这样的市场环境对美团会有什么影响?对手烧钱抢份额,你们要迎战吗?

W:这取决于你对客观规律的信心,那些违背客观规律的人,最后一定会被客观规律伤害得更严重。他们要烧钱,我们没必要说他们花多少、我们花多少。他们需要比我们多花很多才会有效果。

C:你觉得对手有什么弱点?

W:目前对手在很多事情上是落后我们的,他在追赶我们,后发者是很难的。别人说美团也曾经是个“追赶者”,比如你们看到好像是美团在市场里追饿了么,但事实不是这样。美团在进入外卖市场之初就直接开了30个城市,其中18个是饿了么还没进入的城市。所以在那18个城市,都是它追我,不是我追它。携程也是一样,它很多城市根本就没做,所以你们千万别以为美团是后发先至,我们在这些地方是先发先至。

C:外卖领域似乎都在喊“要配送更多”,不止要送餐。你觉得这块市场成熟了吗?

W:喊得热市场就成熟了吗?当年诺基亚还非常热闹地讲智能手机,在1990年代。

C:非餐(编注:指餐饮以外的本地生活服务场景)这一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考虑做的呢?是从商家开始,还是从用户开始的?

W:首先这不需要我们专门去考虑,它是自然就有了,因为它的整个业务跟外卖流程是一样的。我们第一次发现是2014年,负责校园业务的同学和学校里的小卖部谈了合作,他说有很多人在小卖部点外卖,我看了一下数据,还真的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开始做了。

C:但非餐这个领域那个时候市场其实还没有起来,原因是什么?

W:首先,一定要接受一个商业世界观。在任何一个时间点看任何一个行业没有机会,就是自然状况,有机会是异常状况。所以,我们不需要论证它为什么没起来,它只有起来了才需要论证,没起来就是自然状况。

C:是不是小的零售商切入会更容易打开市场?

W:不好说,时间点和切入点反而更加关键。人类历史上其实没有一个大的商业机会是未被预测出来的。既然有人预测到,又是大商业机会,就肯定有人试过。事实上最终取得突破的人,常常就是过去试过的人,不存在一个团队或者一个人,之前完全没有试过一个伟大的方向就取得突破了。

所以我们今天探索,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它今天会突破。事实上那些最后突破的事情,常常就是隔了好多年的,比如iPad在2008年推出,但事实上乔布斯1989年就把原型画出来了。所以,哪些东西是错的,你不积累,不反复测,是根本不知道的。

美团针对餐饮商家的软件服务就是这么发展起来的。2013年我就带团队探索,发现这个行业在当时很难做起来。所以就转去做外卖。到了2016年我再去看餐饮行业,发现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决定再次进场,把针对餐饮店铺的to B业务重新再做一遍。

C:to B业务牵涉到改造商家的管理系统,听说这个业务很难?

W:还好吧。什么是难的生意,什么又是简单的生意?一个特别简单的标准是:有规模效应的生意都是简单的生意,没规模效应的生意才是难的生意。餐饮管理系统是有规模效应的。

C:现在美团打车属于什么阶段?试错、重新探索市场的阶段?

W:继续迭代的阶段。

C:但外界感觉摩拜单车的数量在减少,维护也不如从前了。你怎么看?

W:是我们的车破得快,还是对手的车破得更快?我们的用户体验只要比同行好一点就行了。

C:你们不担心用户的绝对体验下降吗?

W:绝对体验是有成本的。这个话不只是针对单车业务,而是针对所有业务。做纯互联网业务的企业往往有一个特别大的认知错误,他们认为用户体验是最重要的。在纯互联网的生意里,不同用户体验对应的成本差很小。但是在美团运营的生意里面,不同用户体验对应的成本差非常大。互联网公司如果一味抱着用户体验思维去做我们这种生意,一定会倒闭。我们当然看重用户体验,但是会在合理的成本结构内谈合理的用户体验。要不然自己倒闭了,还拿什么去保障用户体验?

C:你觉得美团是一个战略很清晰、先有战略再采取行动的公司吗?

W:试,只是我们战略中的一部分。大家很容易说“美团最近又做什么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很多时候就是试试。我们试的东西当然是我们认为值得试的,有很多东西不值得我们试,我们就没试,比如说无人货架。

C:业界有一点观点,认为线下实体店零售每年的销售占比远远超过线上,假如把这一部分全部在线化会是一个很大的生意。你怎么看?

W:这个思考问题的方法是从自己出发的。你没看用户需求是什么,商家需求是什么。比如有些公司提生态,生态这个词是什么?每个人都只是生态中的一员而已,但有些公司不这么认为,它们认为它们是生态的主导者,大家只能在它的生态里做选择,这是把自己跟大自然的地位等同了,这样的世界观是有问题的。

C:你们之前打过硬仗,未来还有硬仗吗?

W:我觉得每一场都是硬仗,2013年年底决定做外卖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优秀的创业团队,(比我们)早做了四五年,领先了那么多,但是很幸运的是,我们的团队在成长、业务在成长。

过去7个月,阿里整合饿了么的故事

《第一财经周刊》专访阿里巴巴本地生活公司总裁昆阳的那一周,他正忙于带着饿了么团队全力筹备并入阿里集团后的第一个“双11”。

“这么做是要让团队感受一下双11的这种气氛,大家第一次在阿里生态内一起为双11努力,这对团队士气会有很大的推动。”昆阳说。他今年38岁,2003年入职阿里巴巴,是阿里巴巴的合伙人之一,领导过B2B版块的诚信通业务线,阿里巴巴的第一套广告系统是他领导的团队开发的,其后他还先后担任过淘点点负责人和阿里健康CEO。

眼下,距离那场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从一线管理位置上直接离场的大交易,已经过去了近7个月,而摆在昆阳面前最棘手的任务,是如何在人心上完成对这家公司的整合。

在阿里巴巴对饿了么的整合中,饿了么原创始团队的“F4”离开了一半,只有康嘉和邓烨继续留在阿里巴巴接管后的饿了么团队。康嘉目前负责饿了么体系的中台运营和蜂鸟配送,邓烨则管理着客户满意团队。新公司的HR和CFO也换成了阿里巴巴派过去的人。

饿了么重新恢复了“城市经理制”这个一度被创始团队废弃的基础管理架构,即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可以部分决定本地决策的领导者,由这个人决定究竟要采用什么打法与对手在当地竞争、需要花多少钱,以及补贴应该花在哪些人身上、花多少。在以城市为单位的竞争第一线,和城市经理一同设立的,还有数据分析师和当地的物流决策人等新职位,他们共同组成阿里饿了么在每个城市的运营“小脑”。

“电商是网络效应比较强的生意,外卖不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异非常大。”昆阳说。他承认饿了么在份额上暂居市场次席,主要弱在三四线市场。美团在每个城市都设有城市经理一职,而饿了么当时在各城市的销售、物流等都只执行各垂直条线来自上海总部的指示,没有人从整体上关心在具体的每一个城市究竟该如何与美团对抗,以及如何把钱花得更有效率。

昆阳相信这是个正确又急迫的改革,他有几个月的时间都花在为全国超过700个城市寻觅城市经理上了。从当地团队中挑不出人的,他就直接从集团B2B业务线的“中供团队”(中国供应商团队)那边拉人过来。

中供团队是阿里巴巴和整个中国电子商务史上有名的“铁军”,在阿里巴巴初创时主要以城市为单位拓展小商户。很多中供“元老”日后都成为创业明星,滴滴出行的创始人程维、曾被美团创始人王兴“六顾茅庐”挖角的干嘉伟、以及大众点评前COO吕广渝,都出自这支铁军。

城市一线团队的KPI也正在经历变化。一位接近饿了么的人士对《第一财经周刊》称,新的考核标准不仅会考虑业务的规模,更会考虑商家经营的质量。因为“之前的扩张,已经把能搬到线上的店都搬到线上了”,而剩下类似于星巴克、全聚德这种大客户,想要拿下依然很难。

9月19日上线的星巴克“专星送”,被外界视为阿里巴巴一方的正式宣战。饿了么提供给星巴克的解决方案,被描述为消费者直接在页面中挑选咖啡口味和杯型,不需要查找选择一家“附近的星巴克”,就能在最短时间收到配送上门的咖啡。

实现这种服务,意味着星巴克的工作流系统会和饿了么的订单系统、智能调度系统全面对接,让饿了么可以清楚知道“此时此刻哪家店的生意空闲,而哪家店的咖啡师已经忙得喘不过气来”。连接到这个环节的信息后,康嘉掌管的“中台”就会负责计算——从哪家星巴克门店取货能在8分钟内做出一杯咖啡,而附近刚好有可以在30分钟内把它领走、送到用户手上的配送员。

这套方案不仅在系统对接上深入到餐厅“后厨”,还解决了不同门店产能不均衡的问题。在阿里巴巴介入之前,饿了么和美团都没有实施过类似复杂程度的外卖方案。

对饿了么外卖业务的整合尚未结束,这个刚被换血的外卖公司又被宣布与口碑合并在了一起。口碑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到店餐饮业务,主要提供团购和到店点餐服务。这个最终合并而成的新公司的成立过程据说非常仓促,“高管去日本开了一周会后回来宣布了这一消息,公司注册在开曼群岛”。他们甚至没有来得及按照阿里巴巴的惯例给公司取个动物名,新公司的名字直接叫“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服务”。

收购饿了么的消息刚发布不久,阿里巴巴就将饿了么的物流团队单独拆分出来,作为支撑整个本地生活服务的“中台”,除继续为饿了么送外卖,未来也承接天猫和阿里健康等平台产生的即时配送订单。

蜂鸟的即时配送能力被阿里巴巴视为撬动“新零售”的“抓手”,它也是阿里巴巴收购饿了么的根本原因。但在阿里巴巴内部,由谁驱动谁,这是个问题。云计算、天猫和蚂蚁金服、淘宝的目标客户并不总是一致——甚至常常不一致。在这些已经在阿里巴巴内部建立声誉的“合作伙伴”面前,阿里巴巴本地生活公司不一定有那么大的话语权。基本上,它还没有证明过自己。

从技术上做到“配送更多”很容易,真正的难点在于上游商户开拓,以及说服商户与平台之间实现底层数据打通。美团的解决方案是设立一个独立的垂直业务团队,让它通过了解产业的上下游从而提出可以贯穿产业链的系统。而阿里巴巴还是坚持它最顺手的打法——讲“生态”故事,通过内部协作以及ISV(编注:ISV为Independent Software Vendors的缩写,指“独立软件开发商”),提供最终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收购饿了么之前,阿里巴巴已有“多路大军”通过各种路径向实体商户推行数字化。其中云计算部门在积极把客户的数据和计算能力搬到阿里巴巴的服务器上,蚂蚁金服团队踊跃向客户推销各种金融解决方案,还有天猫以及盒马鲜生背后的淘鲜达,它们向品牌商和零售商提交的概念是“新零售”。这些部门都兼具客户开拓和提供相应的数字化方案两重功能,把所有这些业务线的客户加起来,阿里巴巴自称有上百万家商户正在接受它的数字化改造。

《饿了么的第一个双十一》

专访Q&A,昆阳:我们不是生态的主导者,而是生态的搭建者

C=CBNweekly

K=阿里巴巴集团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总裁昆阳

C:你在整合饿了么过程中做的调研,能帮你理解这个公司之前为什么处于竞争弱势吗?

K:饿了么在头部城市的市场份额还不错,但面向三四线市场的流量利用效率仍然面临一定挑战。获取一个移动端新客户的成本已经比较高了,而三四线的订单量密度相比大城市要低,但该投的人——负责流量运营的、负责商户的BD、物流团队——一个都不能少,所以对此前的饿了么来说,运营成本会高一点,整个流量的利用率就不是特别划算。

C:阿里针对这个问题拿出了什么解决办法?

K:事实上饿了么所遇到的问题,在它融入阿里生态之后,反而变成整个集团都要做的事情的一部分。因为阿里集团的电商业务、支付业务本身都在经历市场下沉和消费分级的过程,特别是今年和去年,很多拼团电商、内容分发产品,都表现出针对三四线甚至五六线市场的消费下沉。

C:除了利用高频服务一起下探低线市场这个角度,饿了么与阿里既往业务还有其他逻辑联系?

K:做外卖业务自然而然会建立起非常庞大的及时配送网络,它对集团来说就是新零售的基础设施。阿里的生意本质是通过服务商家来服务消费者,所以商家才是我们最核心的客户。阿里从创立之初就是服务于中小企业,帮助它们做好生意。

C:这方面你们的竞争对手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大家的方向其实差不多?

K:通过商户服务消费者——你如果决定了要做平台,就会是这个方向。

C:阿里为饿了么确定的中短期目标是什么?

K:针对外卖,我们的一个中短期核心目标还是要把市场份额提上去,提到50%以上。商家也非常期待这个行业有两个竞争平台,这对它们才有好处。一家垄断,肯定不是一个好的状态,何况这个行业现在还处在一个早期发展阶段。

C:你们不期待一家独大吗?

K:我们不期待一家独大,这个行业我一直觉得应该允许更加激烈的竞争。现在我基本上每两周会到一线去跟商户聊,我听到商户最大的抱怨已经从之前的“三高”(门租高、原材料成本高、店员的工资高)变成了门租高、员工成本高、平台扣点高了。我认为不应该因为业绩压力而在这个阶段过早地把商业化的压力转嫁给商户,这对行业发展也没有好处。

我们强调竞争,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刚刚经历过并购整合的饿了么团队不能松懈。保持竞争状态,可以让团队持续产生更多的创新。

C:“50%的份额”这个要求,具体怎么考量?

K:我们跟竞争对手目前会有一点距离,但差距不是特别大。我们现在的直营城市只有九十几个,竞争对手有近200个。不同城市的情况差别会很大。所以我们的思路,是针对每个单一城市跟对手做PK去看份额的变化。有时候你从商户那里就有感知。

C:你提出要从市场份额竞争进入到生态竞争,外卖行业的生态包括什么?

K:如果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中国的“餐饮100强”跟中国的“外卖100强”关系不大。这个情况其实跟电商发展初期阶段非常像。今天做外卖的,很多也是中小规模的商家。规模越大的商户,在到店和外卖两个领域的重合度就越低。原因很简单,一家每天店外都有顾客排队等位的餐厅,没法在那个时间点做外卖。以前做传统堂食的餐厅,也不太会针对“一人食”做一小份一小份的东西,备料、生产流程都不一样。

外卖业务推动了整个餐饮业的升级,而由外卖推动餐饮业的数字化,也就是对这个生态的深入渗透,我觉得目前还在一个早期的阶段。

C:以饿了么为起点,外卖行业已经发展了10年,为何还在生态渗透的“早期阶段”?

K:外卖经过前几年的野蛮生长,只是实现了“把线下餐厅搬到线上,提供外卖点单”这一步。整个外卖行业的营销能力、客户管理以及IT生产系统,跟中国的电商行业相比大概有5年的差距。

今天你到一个成熟的电商公司去看,它会有专门的电商团队、专门的线上运营、仓库管理、供应链管理……而且整套系统都已经实现了数字化,最起码也有一套清晰的在线流程。但餐饮领域,不同平台的外卖收入再加上堂食,账都对不齐。针对餐饮也有很多IT服务企业,但没有一个好的服务标准,每家的流程都不太一样,而过去几年大家推出的IT产品变化也并不大。

C:围绕本地生活服务的“生态渗透”,接下来你们打算怎么做?

K:我们对商户的定义,除了餐饮,也包含“泛行业”——美容、KTV、洗脚……它们都算一个行业,都可以一个一个被数字化提升。针对“泛行业”,我们刚开始会把营销先做好,同时餐饮可以逐步往更深的层次去做。

C:盒马鲜生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之间会是什么关系?

K:盒马本质上还是一个零售企业,代表的是数字化的新零售。包括集团收购的居然之家、银泰这些在不同场景已经数字化到新零售阶段的零售企业,都属于阿里本地生活公司的“上游”。针对它们,我提供及时配送的服务。但中间关于怎么帮商超做数字化,就让阿里其他团队更多地去负责实现。他们负责改造,之后我们的配送服务去对接就可以了。

C:从接手饿了么,到现在要整合口碑、饿了么组成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整合的挑战在哪?

K:我没觉得整合的压力很大。只要你把围绕商户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件事想清楚,以及想好集团内的几个团队怎么协同,剩下的就是组织能力如何提升的问题。我觉得不应该给每个团队贴标签——买来的公司,内部长出来的公司……核心还是看你有没有利用数字化工具和统一的标准真正管理好这个团队,这个才是关键。

C:你怎么评价美团这家公司?

K:我觉得它是一个值得竞争的对手,它的执行力很不错。

C:据说美团已经组织了一个千人团队在卖它的餐饮店铺管理系统,你怎么看?

K:那是它的选择。我觉得还是看长期结果。有人什么都自己做,生态不是一家公司能做完的,要有一大堆人才能做。

C:你的对手认为,想做生态的主导者这是一个反动的想法。你怎么看?

K:别的不用说,阿里本地生活的生态里还有一堆ISV,对手的所谓“生态”里有吗?我们不是生态的主导者。

本文版权归《第一财经周刊》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吴洋洋,关注零售、快消品和酒店业,推荐好玩的或吐槽。请联系wuyangyang@yicai.com。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虎Cares

创新在每个领域发生,除了秋衣裤的样式。

现在,终于有套不令人羞耻的秋衣裤了!

小空翼—“年轻人的第一套秋衣裤”

消除累赘、消除Shame

0束缚/0负重/0尴尬不安

双层保暖,引起极度舒适

共同抵御资本寒冬,一定要Chill

¥158,双11预售福利价,立即抢购

今日福利:

来评论区留言,被精选成功即有机会获得虎嗅F&M节年轻人福利票。这里有你能想到的101种不同的年轻人,创造101范薇、中国新说唱Max马俊……就等你了!

文章TAG:阿里巴巴hrg是什么职位阿里巴巴职位有哪些阿里阿里巴巴巴巴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