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数码 > 问答 > 数码知识 > 家电平台,家用电器最好的B2B商务平台

家电平台,家用电器最好的B2B商务平台

来源:整理 时间:2022-04-23 14:14:19 编辑:数码大全 手机版

1,家用电器最好的B2B商务平台

环球贸易网

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

家电平台,家用电器最好的B2B商务平台

2,有哪些比较好的家电平台

这个可多了,如 中国电器行业门户网 htp://www.zgdqmh.com 万维家电网:http://www.ea3w.com/ 中国家电网:http://www.cheaa.com/

国美啊

家电平台,家用电器最好的B2B商务平台

3,家电安装在哪个平台接单?

家电安装接单平台还是挺多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1、左右手家具安装平台。专业的定制家具安装平台,定制的衣柜、橱柜、门窗、地板、家电等都是可以接单安装的。而且已经覆盖全国,都有订单,还是非常不错的。 2、万师傅平台 3、鲁班到家。还不错 4、修达达。

家电平台,家用电器最好的B2B商务平台

4,什么网购平台更好呢?要家电类的。

想买家电的情况下,你可以去京东,1号店。这两个看看,京东是做电子产品出身,感觉比较好一点,如果你想买一些其他便宜的产品可以选择zhe800,赶特价等等。网上的购物平台有很多,就看你如何根据你自己的情况来做出选择

家电还是去国美苏宁那样的网上商城靠谱点,有线下的实体店支持,商品的质量有的保证。价格也不高。

家电类网购平台的话

5,国内有哪些电商平台买家电比较好?

京东自营店很好,用了好多年了,没有出过问题,质量也不错,送货速度很快

电商平台有好多,不知掉哪家好,选择的时候眼花缭乱,存在时间长,知名度比较好的自然是不错的电商平台。

京东自营 国美在线 苏宁易购 淘宝天猫都可以的,只要是品牌认证的基本没什么问题的

京东,要看是不是自营。。国美在线,苏宁易购。都行。

京东。苏宁易购

京东,苏宁

6,网上买家电的话,哪个平台好?

我-家的电视就是从网上购-买的,是在海尔官网商城购-买的,因为这个是海尔的直-营-店,从这里买海尔家电的话肯定是正品,并且有送装同步、免运费、送货至乡镇村、24小时送货承诺,是非常适-合网-购的。

说实话这两个是网购人都知道的,信誉都很好。国美也行,东西绝对保真,送货跟京东比没京东快,不过我从来没买过,个人建议京东如果你要在网上买家电,一是京东商城,服务好,送货快,真的很不错。二是苏宁

京东商城吧。比较可靠点,不让苏宁易购也是不错的,送货上门而且跟实体店的货物没差,价格可能还会便宜一点。。。

习小家电的话淘宝、京东、新蛋都可以,大家电可以考虑京东商城,淘宝的话最好在天猫商城上买。

7,“万物互联”不再是梦,三星用IoT平台描绘未来智能生活_

你想象中的未来生活是什么样的?会像科幻电影一样,只要说句话就能让家里的电器开始工作,还是动动手指就能够改变家里的风格?电影里描述的场景固然美好,似乎是个永远的科幻梦,但其实在现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这样的生活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作为全球科技的领导者,三星凭借超凡的变革理念和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一直在物联网领域不断耕耘,旨在打通家电、数码和移动设备间的壁垒,实现万物互联。而如今,三星面向中国消费者发布了IoT中文品牌“三星智家”,同时公布了三星IoT 的战略愿景是:连接一切智能设备(Connect every Intelligence of Things)。目标是将更多家电产品接入同一个生态平台,方便用户用同一个入口管理所有智能产品。

事实上,“万物互联”一直以来都是科技圈的一个热门话题,但多年来始终处在一个概念化的初级状态,甚至有企业简单地把产品接入互联网就称之为“智能互联”,用户的使用体验并没有得到质的提升,甚至变得更为繁琐。

在物联网时代,三星通过开放式的IoT平台,不仅能够接入三星所有家电、可穿戴设备、智能音箱等物联网设备,还将通过联合定制、云对云等多种方式接入更多的第三方设备,通过所有产品的联动,用非人工的方式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与舒适,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而在这个开放的IoT平台,三星的Bixby将担任连接人机交互的关键节点。自去年Bixby在三星旗舰机型上亮相后,就受到了各方的好评,甚至可以说Bixby是目前最好用、最智能的手机AI助手,能够准确的识别语音指令,甚至能够准确的关联上下文,带来良好的使用体验。

而伴随着三星的最新旗舰Galaxy Note 9的发布,Bixby也进行了升级。The new Bixby针对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和对话管理技术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同时,The new Bixby的对话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对于用户的命令,The new Bixby不再是简单地服从和执行,而是感知当前场景,并通过多轮对话,“套取”用户最需要的结果。

不仅如此,还加入了个性推荐的功能。在日常使用中,The new Bixby会逐步学习用户习惯,完善用户画像,从而“因人而异”的提供针对性服务,配合时间、地点等场景感知,给用户提供一种体贴入微的使用体验。

在未来,The new Bixby将结合IoT技术帮助用户管理和控制IoT设备。同时得益于AI技术的支持,每台设备不仅具备思考能力,还会更懂用户所需。比如在回家途中就可以通过Bixby了解家里的温度,并打开对应房间的空调等等场景,在The new Bixby+IoT平台的加持下都可以无缝实现。

对于三星来说,Bixby研发之初就已经规划好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将其打造为在多种设备间无缝切换的人工智能平台,而不是仅仅存在于手机上的一个AI助手。正如三星电子中国研究院院长张代君所说:“如今Bixby正迈入下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帮助用户做更多的事情,通过基于人工智能的革命性服务升级,新一代Bixby——“The new Bixby”将与三星自己的生态系统,实现前所未有的进步。”

在三星看来,“万物互联”应该让接入的设备更有“人性”,甚至在未来,通过内置The new Bixby,三星还希望家中的电器、数码产品不再是冷冰冰的实用物品,而是真正成为家中的一员。伴随着三星IoT平台设备的不断发布,我们相信,三星描绘的这个场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

纵观三星的发展史,创新一直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关键词。作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三星也一直在通过这种创新为消费者带来真正体验上的改变。

最新推出的The new Bixby+IoT平台即是如此,三星通过整合自身资源和不断的创新,让“万物互联”从不可落地的概念逐渐走到了用户的身边,不仅唤醒了人们对于科技改变生活的再一次向往,也真正做到了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可以说,在物联网领域,三星再一次走在了行业的领先位置,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三星IoT平台设备的普及和接入,用户无论是在智能手机还是物联网平台上都可以获得顺畅、个性化的使用体验。到那个时候,也许科幻电影中的场景会真真切切的出现在你我身边。

8,焦点分析丨马云刘强东都行动了,你为什么还是不习惯在淘宝京东买奢...

电商巨头正加速在奢侈品行业的“圈地运动”。

继投资奢侈品电商Ordre不过几个月后,阿里巴巴再次将手伸向奢侈品圈。10月26日,阿里巴巴宣布与历峰集团达成合作,与其旗下的奢侈品电商YNAP成立合资公司,而YNAP旗下品牌也将入驻天猫奢侈品频道Luxury Pavilion。

历峰集团是欧洲三大奢侈品集团之一,以珠宝、手表等旗下拥有江诗丹顿、伯爵、卡地亚、梵克雅宝、万宝龙等国际知名高端品牌。阿里与之合作或将吸引更多奢品大牌。

在投资奢侈品圈这件事上,老对手京东有着同样的默契。2018年6月,京东以3.97亿美元高价入股YNAP最大的对手Farfetch。同年8月,京东与欧洲三大奢侈品集团之一的LVHM集团共同花费1.75亿美元投资国内奢侈品电商寺库。此外,京东还自建奢侈品电商平台TOPLIFE。

近两年来,随着互联网大众消费市场流量红利到头,电商巨头开始把更多目光投向尚未充分挖掘的细分市场,以寻找新的增长点。成功的案例包括专注下沉市场的拼多多,以及关注中端用户生活的网易严选。

拼多多、网易严选跑通模式后,这两个赛道变得越来越拥挤,阿里、京东开始思考如何向上争夺奢侈品电商市场的增量,恰逢此时奢侈品行业在欧美日韩等主流消费市场面临业绩大幅下滑的窘境,年增速高达17%的中国市场成其救命稻草。中国奢侈品消费的高增速主要来自线上。以Farfetch为例,自2016年以来,它每年近30%的销售均来自亚太市场。

做奢侈品电商,无论对电商巨头还是奢侈品品牌而言,似乎成了获得增长的一条明路。然而,这条路实际并不好走。

艰难发展的奢侈品电商

电商巨头以资本介入的方式在奢侈品圈活跃起来,是最近一两年的事,但奢侈品电商并不是新事物。

早在2009年,国内的奢侈品电商开始迎来第一个小高潮,尊享网、奢品网、走秀网、佳品网、唯品会等一批奢侈品电商兴起,但它们最终都没有成功。自2014年后,尊享网、品聚网、佳品网等奢侈品平台等均先后倒闭,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的唯品会等纷纷转型,魅力惠也转投阿里怀抱。

奢侈品电商的倒闭潮与反腐行动遏制“送礼型消费需求”有关,但根本原因在于经营模式出了问题。

正如《彭博商业周刊》所提及的,彼时国内奢侈品电商都借鉴了美国奢侈品电商Gilt的模式,通过会员制、折扣等方式销售大牌。然而,Gilt模式之所以成功,主要在于美国奢侈品大量库存和积压品,Gilt则负责帮奢牌销尾货。而在中国这个模式是走不通的:奢侈品市场长期供不应求,品牌商拥有很大的话语权,这令国内的奢侈品电商很难拿到货源,需要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

如今,随着中国奢侈品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内外的奢侈品电商都期望在中国市场找到新的发展机遇。但目前的情况是,即使是已经做到上市的YNAP、Farfetch和寺库,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依然不容乐观。为了能在奢侈品圈站稳脚跟,它们都在寻求巨头的支持。

YNAP已于2018年6月宣布退市,投入历峰集团怀抱,如今还搭上了电商巨头阿里的时尚快车。老对手Farfetch已于2018年8月21日递交IPO申请,拿到来自京东3.97亿美元的投资,但其今年上半年亏损超过7000万美元,这份难看的财报或将影响其IPO进程。本土奢侈品电商寺库境况也很不明朗,上市首日就破发,股价跌了23%,两周后跌幅继续扩大,超过38%。

低价引流策略的失效

很明显,虽然获得巨头支持,但资本市场对奢侈品电商这件事并不看好。

这主要在于奢侈品和电商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

奢侈品是高高在上的,它的壁垒在于能够给消费者提供极致的用户体验,包括购前体验、售后服务等。在购前体验中,店铺选址、新品展示、店内环境、导购员的讲解都是十分重要的服务。而在售后服务方面,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也十分重要。这些体验都极度依赖线下实体店,是电商营造的虚拟购物环境所做不到的。因此,寺库等奢侈品电商依然没有放弃线下渠道,探索将线上线下渠道打通的新零售门店。

更何况,二者在获取用户的方式上也是不同的,这个差异在中国市场尤为明显。

电商作为平台需要大量的流量来维持平台的运营和高增长。因此它们选择低价这种最高效的引流方式。然而,低价带来的高流量对奢侈品品牌来说却没有多大意义,奢侈品只需要消费力最高、对炫耀性消费文化高度认同的那部分用户。它要做的是提供精准的服务以满足它们的需求,绝不是通过价格战这样激进的方式来获取用户。

然而,在中国无论哪家电商平台,能够黏住用户的最大优势都是低价和极速的物流服务。不肯降价的奢侈品恐怕很难在这些大众电商平台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大型的电商平台主要起推广作用,虽然获得短暂的增长,但长期来看很难说能给奢侈品品牌带来多大的销量。这也是为何中国电商巨头们选择投资国外成熟的奢侈品电商,或者自建专门奢侈品电商平台。这种做法将带来一个后果,奢侈品电商与大众平台割裂运营,很难相互引流、产生联动效应。

更糟糕的是,国内的电商平台始终没有解决假货问题。各大奢侈品集团对中国电商巨头也是“又爱又恨”。既期望它们能给自己带来实际的销量,也在提防它们的造假供应链。LVHM集团、开云集团仍然常年和中国的电商巨头因售假问题打官司。就在两周前,开云集团旗下的知名奢牌Gucci还放狠话表示不会考虑和阿里京东合作,理由是这些平台假货泛滥。

为何奢牌首选仍是微信?

在与国内电商平台的矛盾仍未得到解决时,微信等社交媒体成了奢牌的折中选择。

数据显示,超过90%的奢牌已选择入驻微信,它们均开通了官方公众号,大部分品牌还选择开设微信商城或通过KOL推广销货。微信已成为中国奢侈品消费影响力最大的平台。

在流量支持上,微信高于阿里京东等电商平台,拥有超过10亿的月活用户。此外,它还为品牌主提供朋友圈广告位、即走即用的小程序、和长期入驻的微信商城,不仅能以最低成本为品牌主提供一整套营销推广方案,还能提供销货渠道。

作为社交媒体,微信的打开率要远远高于电商平台,能够在购物之外的场景下引导用户消费。

更重要的是,基于其熟人社交属性,微信能给奢牌带来电商平台无法塑造的独立感和区隔感。大型电商平台消费分层明显,旗舰店、代购混存、品牌众多且杂乱,奢牌很担心这些鱼龙混杂的邻居们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

电商巨头们显然也意识到了这点,天猫因此专门为奢牌开辟了Luxury Pavilion频道,只有经常浏览消费高端品牌的用户才能找到入口。不过这个频道仍然混在平台内的各类频道中,在易得性和便利性上都不够好。

这么看来,从长远来看,投资奢侈品电商、自建奢侈品电商平台以及在天猫京东商城等电商平台运营奢侈品牌都是必要的布局,但短期来看,入驻微信是目前性价比最高、最便利、操作也最简单的方式。无论是奢牌还是电商巨头,首先要做的是运营好这个渠道。

9,是否需要拆分互联网科技巨头?_

编者按:本文来自财经,作者曲创,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编辑:朱弢。

2017年全球市值排名前十家公司中,有七家是互联网科技公司:苹果、谷歌、微软、Facebook、亚马逊、阿里、腾讯,时间倒回10年,同样的榜单中还只有微软一家,其余则是石油、金融、电信运营商的天下。如今这些传统大公司只剩下了埃克森石油,位居2017年榜单第十。

埃克森石油可以追溯到1882年的标准石油,迄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相比之下,1975成立的微软42岁、成立于1998年的谷歌19岁、成立于1998年的腾讯19岁、成立于1999年的阿里18岁,成立于2004年的Facebook只有14岁。互联网科技公司这么年轻,市值就超过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巨头,难怪有人对此会有看法,“是否应该允许互联网科技公司这样垄断下去”也变成了人们常常讨论的话题。

恐惧通常源自不了解。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三个话题:互联网科技公司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为行业巨头?它们是否会一直膨胀下去,出现无所不包的“超级平台”?是否需要对互联网科技巨头进行拆分?

为何崛起:双边市场的网络效应+移动互联网的催化剂

市值榜上的这七家科技公司具有一个显著共性:全都是平台厂商,包括年龄最大的微软。双边市场的本质特征是两边用户之间存在交叉网络外部性,使得两边用户的数量存在互动反馈机制,一边用户的数量增加会导致另一边用户的增加,这个相互作用使得平台厂商的成长速度只有两种情况:要么很快,要么很慢。慢的平台无人关注,可能已经退出,于是人们看到的都是快速成长起来的平台型科技巨头。

双边市场不是21世纪才出现的新事物,她很古老,从古罗马开始的任何一个集市都是正宗的双边市场。平台的生命力在于,只有通过它才能够实现交叉网络外部性,给两边用户带来收益,其实质是比一般的市场更能促进两边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提高双方的匹配效率,

古时的集市和现在的超市、shopping mall,都需要买卖双方真实的到达,在地理意义上集中在一起。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极大降低了用户集中在一起的难度,也就是加入一个平台进行交易的成本。我们不用去实体商场购物,不用站在马路边招手拦出租车了,也不用必须出门才能吃饭了,这些在手机上即可实现。正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已经2000多岁高龄的平台突然焕发青春,一发不可收拾,化身互联网科技公司跃上市值榜的前列。

互联网平台大幅度降低了各方获取信息、相互沟通的成本,这和电报、电话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大数据”才是互联网平台的“大杀器”,也就是通过海量个体信息集中所体现出来的市场整体信息。市场上的生产者做梦都想知道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产品,愿意为之付出多少钱,经济学中竞争性市场的效率也必须以买卖双边信息的完全和对称为前提条件,尽管这个理想状态永远也不会实现,但互联网平台的数据集中让我们离这个理想近了许多。

平台参与者的每一个点击、查看、下单、评价行为都产生一个真实数据,海量数据汇总后,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市场”就清晰直观的呈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可以获知眼下道路上的拥堵情况,据此决定是现在出去添堵,还是避开高峰稍后出行;身处一个陌生的城市,我们可以知道周围哪家餐馆味道较好,“不好吃”的风险最小;“你在哪里”这个以前需要很多语言才能描述清楚的问题,现在变成手机屏幕上的定位点,简单精确。

由个体行为构成的大数据再反过来影响个体行为,这个“分-总-分”的过程就是市场参与者获取掌握信息的过程,互联网平台能够让这个过程实时完成并且动态更新,交易效率的提高便是很自然的结果。移动互联网对于平台交易的作用正如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极大加速了原来很缓慢的交易活动,同时也使互联网平台企业得以光速成长。

“超级平台”会一直膨胀下去吗?

2017年财富500强的首位是沃尔玛,这个有50多年历史的老平台似乎依然专注于零售,并没有进入其他行业的想法。如今风头正劲的BAT、TMD们会不会以后“挟用户以令天下“,也就是传说中的“赢者通吃”,最终形成无所不能、横跨一切领域的“超级平台”呢?

继续看财富500强排行榜,电网、石油、银行、汽车……专业领域明确。谷歌百度是做搜索的,亚马逊阿里京东是卖东西的,微信微博是做社交的,区分也很明确。1937年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向我们呈现了企业的边界在哪里。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在于信息不完全、不对称、谈判难等,用企业内部的方式来取代市场交易会减少这类成本,但随之又会产生新的组织管理、层级沟通、监督激励等成本。企业的边界,也就是企业扩张的极限就在于这两类成本之间的权衡。

微软大约有12万员工,苹果有11万,谷歌有6万,京东、阿里、腾讯分别是13.7万、6.3万和4万。和沃尔玛的230万员工相比虽然少很多,但对于不需要全球开实体店的互联网科技公司而言,这已经是很大规模了,随之而来的各种“大公司病”一个都少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司到了一定规模,再扩大下去就不划算了。

认为互联网平台可能会“无限膨胀”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用户之间的“交叉网络外部性”对网络规模的促进作用,可是我们发现其实这一作用是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加而急速递减的。假设你正在网购平台上搜索浏览商品,如果只有1个结果你会很郁闷,因为没得选;出来20个结果你会很高兴,可以好好货比三家了;可如果出来好几万个结果呢?你会把所有商品都浏览了解一遍,然后作出最优决策么?

不会,“信息完全”很累人,了解、比较信息本身是耗费时间精力的,知道得足够都就行了,知道得太多不划算,这个时候商家数量再多对消费者的意义已经不大了。同样道理,在交通高峰期,滴滴平台上的每辆车都拉着乘客在跑,此时乘客数量增加对司机毫无用处,交叉网络外部性为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定不要忘记交叉网络外部性的作用是双向的,它对平台两边用户数量的作用可以是快速交替上升,也可以是极速交替下降,这个“坏”作用往往被我们忽略,当竞争性平台的用户在快速增长的时候,也就是自己的用户在快速流失。

互联网平台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传统行业,倒下的速度也是如此。MSN、Yahoo!、易趣、人人,都曾经是行业大佬,现在都是回忆。现实中我们换一家超市可能需要走一段路,但我们换一家电商平台只需要在手机上打开另一个APP,互联网使得消费者在不同平台间的转换成本大幅降低,竞争程度加剧。成也网络,败也网络。

还有一个阻碍互联网平台通行天下的因素是消费者偏好的多样性,“与众不同”本身已经成为很多人的重要决策依据,同一个人今天和明天的偏好也可能不一样。“好奇”是人类的天性,我们总想尝试一下新鲜事物,因此市场上总有新进入者。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能够维持下去的基本条件,社会经济也是如此,很多行业被一家平台垄断是不可能的,平台自身、消费者偏好、永远存在的潜在进入者,以及永不停息的技术进步都在阻止这一趋势。

需要拆分互联网科技巨头吗?

姚明的个头在球场上是优势,并不会因为个子比别人高就被判犯规。可在反垄断领域,还有不少人认为“大就是恶”,需要对互联网科技巨头进行反垄断拆分。但是,在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中,这种“以规模论是非”的结构主义观点早已过时,能够损害竞争的不是平台规模本身,而是平台的行为。因此,判断是否该对它们进行监管的依据,是是否存在有害竞争的行为,这与平台大小没有关系。就象每个人都有犯罪的能力,但很少有人去实施犯罪行为一样。

充分的市场竞争并不是非得有一大堆竞争对手才行,通常两个就够了。百事可乐与可口可乐、麦当劳与肯德基,虽然就两家,但竞争依然激烈。如果一个行业从一开始就是充分竞争的,那么最后的结局十有八九是只有少数几家势均力敌的大厂商,再也无法谁淘汰谁,只有永远相爱相杀下去。

反垄断的最底层依据是通过有效竞争来保持市场活动的效率,不管是不是互联网平台,这一原则都没有变。因此,对于互联网行业的监管也应该恪守“维持有效竞争”这一原则,应该引起监管部门注意的是不必要的行政性进入壁垒、平台间的合谋、针对用户和其他平台的捆绑搭售、排他性协议等滥用市场势力的行为,以及如何保护大数据时代消费者个人隐私不被泄漏等问题,平台规模大小本身不需要监管,大平台并不需要拆分。

对市场活动的任何外在干预都会造成福利在不同群体间的分配,都应该基于能够明确改善市场机制自身结果这一基本前提。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被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其中后三个都是互联网平台。除了行业自身特点和人多市场大等国情因素之外,中国的互联网平台型企业能够快速成长还得益于监管部门一贯坚持的“审慎原则”,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BAT、TMD们会继续让世人瞩目,改变习惯的一切。

文章TAG:家电平台家用电器最好的B2B商务平台家电平台家用

最近更新